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明[看到大家反馈了,我再改改看看] (第1/1页)
宝宝们, 这本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同样前十章走剧情,长明那本同章节数,收藏多两倍以上, 但作者目前的能力还发现不了, 也就导致改来改去都白费功夫, 甚至,最后还是用了原版。 在这种不太理想的情况下 这本又原本打算挑战一下大长篇,包括小肃的事业线,跟众受的感情线都有规划,是从没试过的长度,买了从没如此多的参考资料,压力从没有过地大 也是心里没底,没经验,二十万字中短篇作者踏出舒适区的初次 遇到这种数据是雪上加霜。 放弃心很痛,但是没办法 趁还免费, 还没有v, 暂停更新。 等把短篇中篇练熟了,可能会再开。 凑1000字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这个有十几亿人的国家焕然一新,从这时开始,一系列经济奇迹开始生根发芽。 1980年10月23日,在北京等离子学会常务理事会上,一位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人做了一次题为《技术扩散与新兴产业》的发言,介绍了美国硅谷的发展现状,这位发言人叫陈春先,日后也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在这次发言中,陈春先提到“高速度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这里已经形成了几百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得益的显然是社会、国家、地区”。[插图]就是这篇1381字的发言稿,为中国科技产业日后的辉煌打开了一扇大门。 会议后,以陈春先为首的15名中科院研究员从北京市科协的官员处借到200元钱,在中关村的一个仓库里面成立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第一单生意是由中国计量院高级工程师于百江带来的“高精度稳流稳压电源”研究,为服务部带来了65000元的收入。 当时社会上对这件事没有半点儿关注度,以至于一篇报道都找不到,关于陈春先的故事基本都是由人们口口相传的。另外,陈春先他们的这种经营模式在当时也颇有争议。 回顾历史,我们曾经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更早起步,只是均没有把握住。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82年,抗日名将叶佩高之子、美国华裔学者叶祖尧回到中国,希望能够把自己开创的“软件工程学”带到中国。在他的建议下,国家科委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成立,并计划推进“软件工程学”计划。计划分为3部分:一是全部使用美国化资源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每年培养50名软件研究生;二是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两个“软件工厂”;三是召集16所大学研发“软件工程环境”。只是刚刚到1985年,计划也戛然而止。日后叶祖尧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也许再坚持几年就好了。”而这个急刹车,也被人称为“中国软件业发展方向一错20年”。 1983年,中国有了自己最早的软件项目。这一年,严援朝[插图]在长城机上开发了CCDOS[插图]软件,解决了汉字在计算机内存储和显示的问题。同年,王永民历时5年发明的“五笔字型”面世,在一段时间里解决了中文输入法的问题,被认为是新时代的印刷术。 1984年9月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正式成立,行业协会成立的最大意义是区分了软件和硬件,把软件行业看作一个单独的产业去发展,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想法。这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经初具雏形,联想、四通、科海等企业已经开始步入正轨,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但历史的洪流已经势不可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软件或者相关工作,不只是游戏,包括其他软件类型的从业人员,大都在感慨大环境仍需改善。当时人们的普遍共识是,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是软件行业,要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能形成一个真正良性的市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