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章:谁该负责 (第1/1页)
台北,行政院紧急会议室。风雨已歇,但室内的风暴才刚开始。巨大的萤幕上展示着花莲灾区的空拍图,触目惊心的泥hsE覆盖了原本的绿意与聚落。然而,会议的焦点并非全放在灾情上。 「灾民安置与抢通道路是当务之急,这点无庸置疑。」一位资深政务委员推了推眼镜,话锋一转,语气严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这次省府的指挥T系,完全紊乱了既有的法治秩序!宋省长未获明确授权前,迳行发布具有强制意味的撤离建议,甚至後续的全面指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紧急避难,而是公然越权!若此例一开,往後各级单位是否都能以救人为名,各行其是?国家T制将荡然无存!」 他环视全场,强调:「我认为,必须追究省府团队,特别是宋省长的行政责任,以彰显法制尊严。」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空气凝重。部分官员点头表示同意,法治与程序正义是官僚T系运作的基石。 此时,一位先前在灾害评估会议中较为沉默、具备工程背景的张政务委员开口了。他的语气相对平和,但内容却针锋相对:「委员强调法制,这点我完全同意。但法制的终极目的是什麽?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次事件,若没有省府团队坚持预警、甚至越权行动,根据事後模拟,伤亡人数恐怕不是零,而是数百甚至上千。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应只是程序瑕疵,更应该是实质结果。是冰冷的法条文字重要,还是那上千条被保住的人命重要?」 他继续说道,并巧妙地引入了更高层级的背书:「况且,在灾情最严峻、地方系统瘫痪之际,是总统府直接指示,授权省府全权接手。这说明了在极端状况下,效能与责任有时必须优先於僵化的程序。我们现在追究省府越权,岂非质疑当时最高指挥官的决断?」 这番话,将决策层级拉高,也点出了「法理责任」与「实务功绩」之间的巨大矛盾。会议室内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方坚持程序正义,另一方则强调结果导向,双方僵持不下。 总统府的特助静静聆听完双方的辩论,终於缓缓开口,他没有直接表态支持哪一方,而是点出一个事实:「各位,现在全国媒T与民众的焦点,都在於省府团队如何神奇地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蹟。社会观感很清楚。此时此刻,若我们急於追究所谓的行政责任,社会大众会如何解读?他们会认为,这个政府不奖励做事的人,只会惩罚不守规矩的英雄。」 这番话,将政治现实的压力摆上了台面。舆论,成了一GU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中兴新村,宋元诚透过视讯连线,沉默地听完了行政院会议的大部分讨论。当被要求对此发表回应时,他脸上没有任何被质疑的愤怒或委屈,只有一贯的平静与担当。 他对着麦克风,声音清晰地传遍台北的会议室: 「感谢各位委员的指教。关於权限与程序的讨论,我完全尊重。省府的所有作为,一切记录都在,我愿意承担所有的检视与後果。」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锐利起来,语气转为坚定: 「但若真要问责,请不要为难我的团队。所有决策,由我一人独断。要问责,先问我宋元诚一人即可。」 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将所有责任揽在身上,保护身後那个为救人而拼尽全力的团队。「我的团队只是恪尽职守,执行我的命令。责任,我来扛。」 这番掷地有声的宣言,让台北会议室内原本激烈的争辩,瞬间冷却了下来。一种复杂的气氛蔓延开来——是敬佩?是尴尬?还是对这种「不合时宜」的担当感到不解? 行政T制的裂痕,因「功」与「过」的标准不同,清晰地显现出来。而宋元诚这种将个人仕途置之度外、只论是非对错的态度,让习惯在法规条文中寻找安全感的官僚T系,感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究责的会议,反而让省府团队的道德高度,更加凸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