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篇:风暴的前奏  (第1/1页)
    1626年秋,基隆港的海面异常平静。    然而在这份宁静背後,暗流早已汹涌。    情报的发现    台湾国安局在侦察网络的分析下,捕捉到一个惊人讯息:    福建沿海的船坞正在加班赶造福船与战舰。    福州与泉州的粮仓被徵用,大量稻米与盐巴被集中调运。    沿岸军营频繁C练,号称「海防大演武」。    卫星影像虽已失效,但无人机侦查、沿海渔民回报与密探渗透的情报互相印证:    大明正筹备一次大规模渡海行动。    总统府的密会    夜深,台北总统府内灯火通明。军方与政府高层齐聚一堂。    国防部长沉声说:    「初步研判,他们至少能集结五百艘战船,兵力十万以上。虽然多是木船与冷兵器,但若真压境,我们必须全岛动员。」    科技顾问补充:    「对方火器落後数百年,但胜在人数。我们石油存量有限,若y撑大规模海战,後勤将是最大问题。」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民主制度下的台湾,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灭国」的危机。    军方的提案    参谋总长提出三个方案:    前线阻绝:在台湾海峡布设防御,动用空海军力全力拦截。    纵深打击:派遣特战与无人机,先行袭击福建造船厂与港口,削弱敌军未成之势。    外交分化:同时释放情报给荷兰与西班牙,挑动其与明朝的矛盾,避免台湾成为单独目标。    社会的动员    台湾社会很快感受到紧张氛围:    大学C场被徵用为直升机起降场。    石油配给更严苛,优先供应军队与电力。    网路论坛上,有人高喊「守民主到底」,也有人呼吁「军政府接管,集中一切力量」。    「战争」这个曾只存在於历史课本上的词,第一次压迫着两千三百万人。    暗cHa0涌动    另一方面,情报单位发现:    一些福建商人开始频繁透过秘密航线与台湾接触,试图倒卖军需情报换取现代商品。    明朝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地方官员有人渴望战功,也有人忧心输掉颜面。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海的舰队,已开始接近澎湖海域,似乎准备「观战」。    结语    风暴正在积聚。    台湾与明朝的第一次正面冲突,不再是「是否会来」的问题,而是「什麽时候会来」。    在总统府的地下战情室里,一句话被写上巨大的白板:    「要麽击退他们,要麽被历史吞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