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杭艺之初六 (第1/1页)
没课我就往沙坪坝跑,随处一坐,抓起画笔、画纸,眼前的景象,是花草是人物,是男是nV,都叫我着迷,我好像看见物外之象,那个流动中的形,线条飞快的在纸上游走,总感到来不及。 回画室里,拿给林风眠看,见先生的手一张张仔细翻看,我一颗心噗噗在跳,却不敢抬头看先生脸上的神情,等待他阖上画本,听见他说:「线条上要再下功夫,力量还看不到。」 「力量还看不到」,这句话在脑海里转个不息,我知道先生指的不是线条的粗或细,也不是轻或重,力量怎麽使出来?却找不到答案。 听说林先生辞去校长职务後,独自住在嘉陵江南岸弹子石一处军火库中,潜心作画,已经七年。每周他坐渡船过嘉陵江,再走十多里山路,来到磐溪的黑院墙给我们上课。 第一次见到他,远远的,蹲在墙角和一群同学聊天。我听见他说:「…情感永远在燃烧,给出的Ai没有男nV之别……」 他的声音轻柔,说出来的话,却像一道闪雷,打亮我的脑袋。 我猜想,他在说梵谷。 我们学校坐落在一幢三进的四合院里,学校办公室、国画教室和图书馆在前後左右厅房,西画及雕塑教室则修筑在後面的山坡上,是一幢幢的茅篁竹屋。林先生每每下课後,就沿着竹屋招呼,赵无极、李仲生、朱德群诸位先生总是笑着出来迎他,这一晚他们会一起喝茶赏画,品评作品。 後来,西画科的先生们提议创设画室制,分别由林风眠、李超士、方g民、吕霞光四位导师主持,我进入了林风眠的画室。 上课的时候,林先生从来不规定画什麽?怎麽画?他要我们去跟自然学习,我们自己画,他走走看看,随机指点。 整个画室,没有人画得b我好,林先生在别人那里有时点头,有时轻轻一笔,看见我的画,却大块大块涂改,改得我心烦意乱。 学校迁回杭州的日程定下来了,画室的同学相约,去林先生独居的仓库帮忙打包行李。搭船从嘉陵江南边上岸,一片荒寥,在高与人齐的杂草丛中,我们几人m0路前行,走了两三里路,才看到废弃的军火库。 听人说过,林先生的居所堪b苦行僧人。 我走进他生活七年的屋子,当下就明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怎麽回事。 低矮的土墙,脚下h泥地,四坪左右大。简单的床席和炉灶,收拾得整整齐齐。窗前四根木柱架上长木板,就是先生的画桌了。 上百幅的画作靠墙堆着,我看到许多幅抗日宣传画,留意着画里头线条的走动,林老师要我们帮忙将画作分类,在长桌上展开,汉砖画、唐彩水墨还有印象派的风格,我发现先生在此潜心进行的研究,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洋画的sE彩相结合,曾经在杂志上读过林先生创办杭州艺专时立了一块碑,碑上铭刻四句话:「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我们要走的路,既要学习西方画,也要学习中国画,还要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画法融合起来,对吗?」 先生听见我这样问,微笑道:「这是中国现代绘画的道路,中国的和西方的融合,大势所趋,也不只是在绘画上。」 说完,他指了指墙边那一叠宣传画:「帮我拿到外头烧了吧!」 烧了?我们全傻了。 我猜其他人脑海里都出现一样的声音,却无人敢开口。默默地将画作搬到屋外,一张张展开在泥地上,都看呆了。 我心想,偷藏一幅带回家肯定不行。跟先生开口要,肯定挨骂。 我自己画过几幅宣传画,在大公报登载时,高兴坏了。 那是在报上看到徐悲鸿画的〈田横五百士〉,也跟着学画一幅巨画叫「全家动员」,画纸挂上院里的整面墙,我站在椅子上油彩,家人不时走过来观赏,都要夸上几句,只有父亲老绷着一张脸,嘴里嘀嘀咕咕:「整日画,画画有什麽好?」 终於气不过,我从椅子上跳下来,手里的画笔不及放下,对着父亲说:「你是想要我当官,当官有什麽好?一垮台就没有了,我若成了画家,无论是不会垮台的,别人也抢不去。」 那时,父亲被怼得无语,瞪着眼走开。 墙上那幅画里头,一家六口,全面总动员,一起抗战。 身穿马褂的商人,头戴博士帽,手里拿着算盘和名册,要去募款。桌子右边坐着老mama,手上针线忙着做军鞋。桌子左边坐着童子军,正埋头写功课。一身军装的哥哥,腰系子弹装,肩背步枪,正昂首挺x向前行。洗着衣的嫂嫂目送军人,脸上带着微笑。jiejie是大学生,左臂带着宣传臂章,右手高举着一叠宣传单。 我此刻想起来,全身燥热,走去炉灶里燃起一根木材,跑到屋外,将地上那一堆画点火烧得卷曲、发黑终成一地灰烬,痛快极了,也像是一把烧掉自己曾经画过的那些宣传画。 先生,叫我见识到,画家所从事的不是一个职业,是道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