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爱之人的影子》_第四卷尾声|融雪前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卷尾声|融雪前夜 (第1/1页)

    上午十一点,yAn台上的纸鹤醒了。它背上的薄雪被太yAnT1aN得发亮,尖尖的喙先抖了一下,影子在栏杆上微微晃,我伸手把它挪到布告栏旁边,别了一枚小图钉。软木板上,新的第六条底下空着一行白,我忍住想立刻填满的冲动——留白,是我们最近学会的事。

    校内展今天收场。收展的时候,人声像退cHa0,教室回到能听见自己呼x1的大小。程渝把最後一张留言卡cH0U出来,纸边被指尖磨得柔软。她没立刻读,只是看着我,眼神像在确认我是否准备好。

    「一起看吧。」我说。

    那是一行歪歪的字:「不懂你们,但谢谢你们让我想到回家贴规则。」末尾画了颗不太圆的Ai心,墨水淡到快看不见。

    我们对看一眼,谁也没笑出声,但x口像被这个陌生人轻轻m0了一下。程蓝把那张卡折成一小片签,夹在「关於晚餐的讨论请在餐桌上进行」那条旁边,像替它加了一句点头。

    辅导室老师把一张合照传到群组——我们站在作品前,手上拿着「对话协议」的小册子。讯息上只有五个字:「走廊还有天花板。」底下是一串笑哭的表情。宋荼回:「也有屋檐。下雨天可以躲。」她又补了一张她家猫在暖桌底下睡到翻肚的照片,配文:「示范。」

    我把手机阖上,和她们一起把板子推回教具室。雾膜在午後的光里像盛了一小盆白汤,温温的,不烫人。手心有汗,却不黏。

    ---

    回到家,玄关多了双熟悉的靴子。父亲在厨房切牛蒡,刀背敲在砧板上,声音像平稳的雨。母亲把热毛巾丢给我们:「先把手焐热,等会儿帮我摆碗。」

    客厅墙上的布告栏在冬日里显得特别醒目。从第一条到第六条,笔迹各不相同,颜sE也不一样——红的是我匆忙写的,字往右歪;蓝的是程渝,沉着往内收;绿的是程蓝,最後一划永远多一点舍不得停。

    「第七条要不要今天写?」母亲端着汤探头问。

    「先吃,再写。」父亲把锅盖掀开,白雾在厨房蔓成一朵轻的云,「不然写着写着就凉了。」

    饭桌边,我们聊今天的收展、老师送的册子、同学的反应。父亲听到「留言卡」三个字,筷子停顿了一下,又自然地夹菜,像帮某个卡住的地方小小疏通。

    「你们想过没有——」他喝了口汤,语气稳,「家规板上,可以写一条跟外人有关的吗?」

    我们看向他。

    「不是替外人设限。」他说,「是提醒自己:遇到外面来的话,要先照顾里面的人。就像今天你们做的那样,先退到彼此後面,再决定要不要回答。」

    我按住x口那块被碰到的地方,点头:「那就第七条:遇到外面的声音,先看彼此一眼。」

    「括号:彼此包括自己的感受。」程渝补。

    「还要包括爸妈。」母亲笑,朝布告栏眨了下眼。

    饭後,我们把第七条写上去。钉书机「喀嗒」一声,像在某个看不见的档案夹上加了新页。宋荼传来语音:「第七条赞,建议另附第七条之一:遇到内心的外面声音,也先看彼此一眼。」我们都愣了两秒,一起回:「收到。」

    ---

    夜深,雪停了。街灯下有几道被风扫整齐的白,像谁的字帖。程渝提议去屋顶看星星——她说今天云会散。我们三个裹着外套往上走,楼梯间的墙散着冬天特有的cHa0味,像未乾的衣袖。屋顶的风b想像中温驯,冷,却不刺。

    城市在脚下喘息,灯一盏盏,没有谁b谁更亮。我们把音叉带上来了。那支小小的金属在冬夜里显得格外简单。我把它交给程蓝。她看了我一眼,像是问「可以吗?」我点头。

    「那我敲罗。」她轻触,声音在指腹底下展开——不是大,而是长,像把雪线轻轻推开一指宽。

    我们没说话,就听。这声音把三个人之间那些不容易说清楚的东西,一次次地震出轮廓:嫉妒在里面、倔强在里面、疼惜也在里面。它们没有互相挤,像是被安排好位置的棋子,等下一步,但不催促。

    「我想到一个问题。」程渝忽然说,呼出的白气在空中晕开,「明年你们想去哪里看海?」

    「海?」我笑出来,「怎麽跳到这里?」

    「因为想起夏天你们说的那句。」她看向我,「你说我会努力让你们幸福。我那时候觉得幸福是一个方向,现在觉得幸福也可以是一个地名。b如某个海边,你们站在那里,海风一吹,就知道过去辛苦都没白费。」

    程蓝「嗯」了一声,冷得有点鼻音:「那去有盐味的地方吧。我想吃洒太多盐的薯条。」

    「那是你。」我笑,「你每次都把调味罐当砂糖。」

    「那就让幸福有一点咸。」她说,眼睛在屋顶边上亮一下。

    我们把「海」写进手机的便签,又加了一行:时间未定,同行已定。那行字看起来像玩笑,却让心变得很安。

    离开屋顶前,我把音叉贴在栏杆上,让它最後响一次。这次声音似乎轻了一点,却进得更深。我知道它会慢慢静下来,可是不怕。真正想留的,不是声音,是一起听的时候那个谁也不躲的姿势。

    ---

    尾声总是在不经意的日常里来。第二天早晨,父亲在门口摆了三双擦好的鞋,鞋面被他掌心抹得发亮;母亲把保温瓶里装满姜汤,塞进我怀里时说了句:「冷了就喝。」窗沿的纸鹤换了位置,像懂得了光从哪来。

    出门前,我们站在布告栏前。七条像七个钉子,钉住了不是我们,是那个我们想一起朝着前走的方向。程渝忽然伸出手:「确认一下?」她用的是教展那天练过的步骤——先看彼此一眼,再握手,不用说太多。

    我们三个的手在板前叠了一下。皮肤下冬天的血流得慢,但握着的时候,不慢。

    「姜沅。」程渝叫我。

    「嗯?」

    「辛苦你了。」她像一如既往地坚定,却把嗓门放小了些。

    「我也一样。」程蓝凑过来,额头在我肩上蹭一下,「还有姊姊也是。」

    我x1了口气,姜味在喉咙里热了一下:「那就照第七条,先看你们一眼,再出发。」

    门开了,冷空气钻进来,我们同时缩了一下,又同时笑。楼梯间的光正好,像有人在这里悄悄打了一盏暖sE的小灯。下楼的脚步不急,像是为了让今天能装下更多彼此的声音。

    春夏秋冬并不会照课本排,关系也不。可是我们学会了调音:哪里太大就小一点,哪里太小就抬一下;学会了留白:不把每个空格都填满;学会了书写:在软木板上、在饭桌边、在彼此的掌心。

    走到转角,我回头看了一眼布告栏。第七条下面,有谁用很小很小的字写了一行备注——不是我的笔迹,也不是程渝、程蓝的。也许是昨夜母亲经过时加的,也或许是父亲。那行字说:

    「我们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